审计报告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,是审计创造价值最直观的体现。从“四个关键环节、两个创新表现形式、一个最后审核把关”三部分着手,采用“四二一法”提升审计报告质量。
审计方案是对审计项目实施的全面计划,是审计工作实施的行动指南,审计方案的编制质量直接影响审计项目的结果和质量。要基于公司重点工作,模拟审计实施过程,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,如经营情况、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、信息系统及其控制情况等,再根据审计计划和重点,选择相应的审计思路、步骤和方法,并随着审计实施的变化及时调整,保证审计目标的顺利实现。
审计查证环节是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重中之重。在审计项目实施中,要严格按照审计方案,提高审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;要及时全面地掌握审计进度,控制现场检查的过程和进度,加强审计证据、工作底稿等过程管理。按照进展合理配置审计资源,有效控制现场审计,做到审深查透查实,对照审计方案不遗漏,对于一时难以查实的问题,要在取证材料上予以说明,防止选择性审计、选择性报告、私下交易以及“跑、冒、滴、漏”等情况出现。
要在审计组范围内对照方案和已检查的结果进行充分讨论,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审计证据进行梳理、汇总和分析,按照重要程度初步确定反映问题的先后顺序、问题定性、审计评价及审计建议等。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报告初稿,再对初稿进行认真审阅,审核问题的描述是否清晰完整、问题定性是否准确、引用法规是否适当、评价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,对照方案查看审计过程是否有遗漏,并提出修改意见。报告起草环节要注意审计评价的针对性、逻辑性,避免与查明的问题相互矛盾,要用事实、数据说话。
要就报告初稿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,在一定范围内召开审计反馈会,与被审计单位充分、有效沟通,让相关人员知悉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、审计结论、处理意见及审计建议。通过征求意见,可有效避免事后引发争议和纠纷,有利于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,促进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。
审计报告要站在一定的政策高度和理论深度去分析发现的问题,要从问题的风险影响范围及程度、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挖掘。宏观层面要与国家政策一致,微观层面要与基层的经营管理和落地执行相适应。既要立足实际,又要放眼未来,能够为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解决存在问题,在规避经营风险、改善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建议和帮助。
审计报告一定要符合管理层经营决策的需求,要重视管理层关注的问题,并通过报告获得管理层关注,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依据。为解决数据量过多、展现形式单一的问题,审计人员对信息呈现方式要进行创新,通过运用图表功能,展示经营及评级等情况,让数据以可视化方式呈现,重要指标可通过列表直观展示,便于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,突出重点,使问题一目了然,使报告更加生动、简洁、清晰。
加强审计报告的审核是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。对审计项目一般采用分级复核机制,明确审核责任,细化审计分工,确保各项审计工作有序保质地完成。如审计报告形成初期,主审要对审计方案、相关统计数据等进行审核;在审计实施过程中,审计组成员要对照审计方案,做到审计取证数据、事实及描述准确,编制审计底稿的依据合理,对问题的定性及审计评价准确适度;在报告形成过程中,主审要重点关注报告数据勾稽是否准确,逻辑关系是否恰当,是否采用有说服力的形式表述审计发现的问题,审计结论是否客观、准确、合理,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、建设性和可行性等。
综上所述,针对管理层普遍关心的难点、热点、焦点问题,抓好四个关键环节,突出两个创新,加强审核把关,一定能够提升审计报告质量,打造精品审计项目。
本文作者:尹会岩 郭新 杨瑞
作者单位: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监察稽核中心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