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“生命线”,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审计工作成效的发挥。学习贯彻审计准则要求,牢牢扭住审计作业流程中的各个关键环节,避免在审计过程中出现“准备不充分、问题抓不到、程序不规范、结果不权威”等问题,确保每项审计都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。
1. 审计准备要充分
搜集掌握被审计单位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基本信息,针对不同审计对象特点,充分评估审计风险,比较差异、筛查疑点,确定重点查证方向,严密制定审计实施方案,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人员力量,做到心中有数,有的放矢。
牢固树立“审计取证是核心”的观念,综合运用取证策略,依法规范取证行为,确保所取证据要素齐全、载体明确、证据力强。坚持依法取证,严格按照程序和要求获取审计证据材料,确保取证主体合格、程序规范、权限合法、方法有效;坚持文明取证,取证中充分尊重审计对象、充分考虑客观实际,注意方法技巧,坚持以理服人、用事实说话;坚持安全取证,确保审计期间不发生安全问题。
审计记录是呈现审计实施过程原貌、检验审计成果和质量、明确审计责任的重要载体。要准确把握调查了解记录、审计工作底稿和重要管理事项记录的区别与联系,按照真实、完整、及时、规范的要求做好相应记录,确保审计过程全程留痕、事事可追溯、责任能倒查。
要严格按照程序研究讨论,区分不同情形,按照审批权限上报批准,并在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后出具审计报告。对无需或者暂不具备条件出具审计报告的,可使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意见书;对符合条件的情形,必须依法出具审计报告。
要强化问题导向,严格审查把关,统一标准尺度,做到于法有据、事实清楚、证据充分、定性准确。加强综合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,相对固定审理人员,探索建立复杂敏感问题线索交叉复审、集中会审等制度,形成相互促进、相互制约、高效运转的内部监督机制。